干货回顾 - 2025合成生物科学护肤高峰论坛:6大路径突破产业化瓶颈
2025-09-01 14:57:48
这是一次重新定义游戏规则的机会。
《美妆头条》新媒体
“合成生物技术在今天的美妆行业就相当于高科技行业的‘大疆’无人机。”
在2025第二届合成生物科学护肤高峰论坛现场,美妆头条董事长、产业研究专家张兵武的比喻让所有人陷入沉思。

近年来,被称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的合成生物学,正以基因编程为笔、微生物发酵为墨,在化妆品原料领域勾勒出颠覆性的图景。尤其是在这个大家都讲科学、讲技术、讲科研的时代,人们把融合了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跨学科技术的合成生物,看作是创新“化妆品原料芯”的重要引擎。
行至今日,合成生物学正推动化妆品原料领域迎来“大疆”时刻。
8月20日,由CBE杭州国际美容博览会、美妆头条主办,《化妆品资讯》、原料门协办的“2025第二届合成生物科学护肤高峰论坛”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呈现一场关于新支点、更科学、高规格的行业盛会,持续为中国美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驱动力,引领行业向更科学、更高效、更具创新性的方向迈进。
在本届论坛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全产业链实力企业齐聚一堂,更重要的是,这场论坛在合成生物学步入关键节点时,从原料端、工厂端、品牌端、媒体端的全面视角为合成生物学的未来之路拨开迷雾。
颠覆性创新
化妆品原料的“大疆”时刻
为什么将合成生物学类比“大疆”?
正如大疆凭借技术创新在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中占据绝对领先地位,合成生物通过精准、高效、可编程的生物制造过程,正在化妆品原料研发与生产中开启类似的“颠覆性创新”周期。
“刚开始大疆在我们眼里可能就是一个小玩具而已,当时我们无法预见无人机技术会彻底改变全球战争的面貌。”张兵武在《合成生物产业化的中国路径》的主题演讲中表示,“我认为合成生物学今天对美妆产业带来的变化,同样具有这种革命性。”
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 成本革命:击穿“高价值目标”的经济逻辑。传统生产依赖于大自然的时令,而菌群微生物发酵是全天候持续工作的,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达到降本增效的目标。
· 技术颠覆:基因编程,智能集群,特别是AI技术参与到生物筛选等工作中,帮助重构产业。
· 战略升维:从“工具替代”到“规则定义”。合成生物不仅是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工具,更将重新定义美妆产业的游戏规则,开启了从源头创造新原料的时代。
这种改变,在化妆品原料领域已习以为常。例如,透明质酸、麦角硫因、依克多因等曾经稀缺珍贵的原料,如今实现自给自足,恰合了那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古话。
同时,中国美妆原料企业面临着三道产业化难关:中试断层、转化率低;效价不足,纯化成本占比过高;选品失误,导致同质化竞争。这三大方面是中国合成生物企业突破瓶颈,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基于现在面临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政策驱动、抢占技术定义权、应用场景卡位、发挥工程化优势、打破认知误区、平台化破局这6大方面突破,促使行业向创新方向发展,开创中国美妆‘生物制造’新纪元。”张兵武建议,“对于美妆产业的发展而言,这是一次我们重新定义游戏规则的机会。”
中国企业的突围战
合成生物技术“高歌猛进”
实际上,国内一批具备合成生物研发能力的中国企业,已经开始从原料创新走向规则制定,从产品竞争升级为技术话语权的竞争。
华熙生物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其作为深耕合成生物技术的先行者之一,依托合成生物领域的产业化优势,为生命健康提供科学解决方案,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利用微生物发酵法规模化生产透明质酸。在透明质酸(玻尿酸)的产业化历程中,藏着合成生物学改写行业规则的密码。
华熙生物原料研发高级专家王冠凤在《合成生物学2.0:透明质酸的四次产业跃迁与生物活性基座重构》中指出,“华熙生物正在融合合成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加速迈进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生物制造5.0时代,并推动透明质酸进入‘BT+IT’的第五次关键技术迭代,在高度、广度、深度三维发力,从原料到终端产品,涵盖医药、医美、营养科学和皮肤科学的整合解决方案。”
行至今日,华熙生物探索出一条生物材料整合解决方案转化路径,支撑“糖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从合成透明质酸拓展到合成糖胺聚糖、寡糖、单糖,建成多种功能糖库,通过合成生物学实现生物活性基座重构。
值得一提的是,华熙生物这些多年聚焦糖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与“新晋”第13大衰老标志物细胞外基质(ECM)的最新研究成果不谋而合。王冠凤表示,“华熙生物通过多重物质重塑细胞外基质,比如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胶原蛋白等,重构健康ECM。”
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的领军者锦波生物同样对ECM投以极大关注。ECM是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影响着细胞的功能和组织的健康,而胶原蛋白是ECM的重要组成物质之一。
锦波生物国际原料部总经理周大为在《锦波生物A型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ECM抗衰新路径》主题演讲中表示,“胶原蛋白全方位主导人体组织器官的修复、再生与衰老,不同型别胶原蛋白结构各异,功能各异。”
因此,锦波生物锚定胶原蛋白这一细分赛道,先后实现A型重组I型、Ⅱ型、Ⅲ型、Ⅳ型、Ⅴ型、Ⅶ型、XVII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型别的产业化。其中,锦波A型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在ECM表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历时8年、全球首次筛选并重组表达人Ⅲ型胶原蛋白核心功能区的研究成果,颠覆了传统制备工艺的局限。
据周大为现场介绍,A型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具有100%匹配人胶原蛋白功能区氨基酸序列、三螺旋结构与自组装特性、164.88°柔性弯曲结构、活性高于人体自身胶原活性1.83倍的特点,在安全性、有效性、作用机理创新和应用场景拓展上的全方位突破。
此外,肝素在细胞外基质生成、炎症反应等方面也发挥了显著作用,如改善眼部问题、舒缓修复等功效显著。润辉生物董事长姬胜利博士在《合成生物产业化寡糖及糖脂类原料在美容行业的应用》的主题演讲中指出,“肝素作为拥有百年临床用药历史的药品,其安全性问题已非常明确,应用在化妆品领域恰逢其时,这也是润辉生物合成肝素4.0能快速落地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考虑到肝素的特性,润辉生物将其与皮肤融合肽(SFP)结合,通过SFP携带肝素进入皮下组织,从而发挥有效作用,特别是对眼部皱纹、眼袋等有明显改善效果。
姬胜利博士还深入探讨了槐糖脂的绿色应用,它是一种天然、温和、安全的绿色表活兼功效活性物,可通过菌种发酵生产出不同结构——酸型和内酯型槐糖脂。既能“洗”又能“养”,兼顾环保和护肤,是未来化妆品清洁和功能护肤的明星分子。
肉眼可见,中国原料企业在合成生物领域的探索已行稳致远,随着接下来技术进一步成熟与产业链协同加深,合成生物将成为中国化妆品参与全球竞争的新支点,也是国货品牌实现技术超越和市场引领的关键路径。
天工造物成现实
从“替代已知”到“创造未知”
无论是透明质酸的跃迁还是胶原蛋白的破局,其底层都离不开核心合成技术的持续精进。合成生物学的魅力,正在于它能够像“编程生命”一样,高效、精准地创造出我们所需的活性分子。
这一“天工造物”般的能力,使原料完成了从“替代已知”到“创造未知”的跨越。
以美中生物的益生菌发酵产物滤液为例,合成生物学的进步使微生物宿主能以高效、更具成本竞争力和安全的方式合成有价值的天然产物,满足绿色产业日益增长的需求。
美中集团汉方合成生物研究院科研官晏相如在主题演讲《基因组精准编辑与催化酶工程协同驱动的乳酸菌甘油葡糖苷高效生物合成》中,重点介绍了美中集团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深度开发益生菌发酵滤液这一极具潜力的“后生元”产品。此外,她展示了美中集团在合成生物护肤原料领域的尖端成果,更指明了高效aGG生物合成的产业化路径。
合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正使微生物宿主能够以高效、低成本、安全的方式合成有价值的自然产物,高度契合绿色美妆产业的需求。
晏相如强调,美中集团将持续致力于合成生物学技术在美妆原料领域的深度应用,推动产学研协同,加速国产高功效、绿色合成生物原料的崛起,共建绿色美妆生态,共享合成生物技术红利,助力中国美妆从“成分叙事”向“生物科技”跃迁!
这种变革正在全行业蔓延。作为品牌方,广州远想医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也同样对精准基因编辑策略抱以极大的关注,将其作为三大核心技术平台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定向能量分配技术、蛋白质高效可溶模拟表达分析算法,三大平台相互协同,大大提高了研究效率和原料功效。
索诺拉沙漠芽孢杆菌发酵液便是核心作品之一。广州远想医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伊肤泉品牌研发总监周晗在《荒漠适应源,焕肤新纪元:索诺拉沙漠芽孢杆菌发酵液的护肤三重奏》演讲中介绍,“这一菌种来自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耐盐、耐高温,适应极端环境的能力很强。因此能增强肌肤对干、热、晒的应激能力,降低肌肤对极端环境的敏感度。”精准的需求对接使其能在市场中找准属于自己的忠实消费者。
这不仅是一个品牌挖掘独特成分的故事,更是一个将合成生物技术源头(发现、发酵)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精准落地的典范案例。
当然,除了对已知活性物的高效合成,合成生物学的边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展,不断开辟全新的疆域。其中,“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通讯的关键信使,近年来在再生医学和护肤领域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潜力。
杰凯生物CEO、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学博士生、东方美谷再生医学研究院合作专家赵凯博士在《中药外泌体的研究及应用》的主题演讲中表示,“外泌体在医药圈最早主要是载体工具,作为一种天然存在于人体细胞环境中的理想载体而受到关注。”
具体到化妆品领域和医美圈,外泌体早期是由细胞治疗衍生出来的概念,本质上是一种物质形式,而非特定的某种物质,它不同于玻尿酸和胶原蛋白等明确成分,而是一种生物学活性单位。其主要形成过程是细胞膜的向内凹陷之后形成的内体,内体经过组装加工、摄取,会形成晚期内体,随后形成多泡体。当多泡体膜与细胞膜融合,就会将里面的外泌体释放到细胞外。
换而言之,外泌体更像是一种转运功效物质的“载体”。赵凯博士举例介绍了通过细胞发酵技术培养出中药脐带的外泌体形态,该成分具有促进伤口愈合、抗炎和调节免疫的功能。此外,该囊泡还能促进角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以及血管新生和调节免疫细胞,这是其大致的作用形式。涂抹该囊泡后,它能深入皮肤层,进一步促进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表达,这是外泌体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从这些企业的成果不难看出,合成生物学在化妆品原料领域正不断创造惊喜。而随着科技的持续进步,未来合成生物学有望解锁更多未知的活性分子和原料,并使之实现产业化。
一方面,科研人员会进一步优化现有的合成生物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例如,在基因编辑和微生物发酵技术上不断创新,让合成生物制造过程更加精准和高效,从而降低成本,使更多创新原料能够实现大规模生产和广泛应用。
另一方面,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合成生物学也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定制化。针对不同肤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消费者的需求,精准地设计和合成原料,打造出更贴合消费者需求的化妆品。
从跟随到并行、再到领跑,中国化妆品产业的这场跨越,恰似数年前大疆在无人机领域的逆袭。
可以预见,合成生物学将持续推动化妆品原料领域的变革和创新,为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新机遇,成为中国化妆品产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