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技术创新之路在何方? - 美研堂第六期
2023-07-25 15:50:09
关于专栏
CBE SUPPLY 美妆供应链博览会推出“美研堂”专栏,邀请来自政策法规、研发管理、基础研究、配方开发、产品设计、品牌营销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行业热点议题,分享行业前沿与市场趋势,提高化妆品从业者获取信息的效率,并为他们提供创新灵感和答疑解惑。
2023第六期《美研堂》专栏邀请到了大麦星球联合创始人、白色厂牌创始人何婉莹,以我国化妆品产业的技术创新为对象,总结发展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探讨发展趋势。
2023第六期
中国化妆品产业技术创新发展
何婉莹
大麦星球联合创始人
白色厂牌创始人
中国化妆品产业技术创新的
现状痛点
研发能力尚起步
根据官方数据平台显示,外资品牌欧莱雅、雅诗兰黛、宝洁每年研发费用超10亿元,而本土化妆品品牌企业研发经费在亿元以上的很少,研发费用率平均在2%-3%,且受制于体量,投入额小。
研发工作以配方优化、安全检测等为主,皮肤/基因/原材料等基础研究薄弱,成分创新较少。目前,中国化妆品企业研发能力尚处起步阶段。
专利数全球第二
全球化妆品产业专利申请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截至2022年1月20日,全球化妆品产业专利申请数量约50.6万项。其中,美国化妆品相关专利数量约32万项;中国化妆品相关专利数量约17万项,位居第二。
从国内来看,根据化妆品产业专利申请数量分布,广东省申请数量领先,其次是浙江省,江苏、上海、北京紧随其后。
(数据来源《中国化妆品蓝皮书》)
集聚优势待发挥
由于从事化妆品产业的企业一般都呈零散状态分布,目前国内仍缺乏具备一定规模、功能布局完备、基础设施齐全的化妆品产业园区,导致这一产业虽在区域内具有集聚雏形,却未能在空间上形成集聚区或产业带,产业的集聚优势亟待进一步发挥。
伴随着市场经济急速发展的化妆品产业,如何将这些企业集聚起来,形成规模、品牌优势,是中国化妆品产业亟待破解的问题。
总的来说,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化妆品产业仍然存在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在关键核心领域存在诸多短板弱项,关键核心技术缺失是化妆品产业发展的重大瓶颈。
中国化妆品产业技术创新的
发展趋势
数字技术深度融合
新形势下,数字技术与化妆品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创新活动的方向、模式、主体、路径以及相应的创新治理体系都呈现出新特征和新趋势。
创新方向:
集成、融合、跨界的组合式创新渐成主流
创新模式:
开放式创新泛在化、开源化特征明显
创新主体:
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联合体愈发重要
一类是围绕创新链布局创新联合体,企业、高校院所、政府、中介机构在不同环节相互嵌入,推动科技成果从“0到1”的原始突破,以及“1到多”的推广普及。
另一类是围绕化妆品产业链部署创新联合体,领军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各自发挥自身集成化或专精化优势,实现融通创新。
创新路径:
问题导向式、应用场景驱动式创新广泛涌现
当前更多的创新起源于应对客户和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包括功能性护肤、美白彩妆、医用敷料等,从问题出发整合各方力量进行技术攻关,进而衍生出新的技术、产品及模式,形成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前沿科学助力创新
化妆品产品的研发过程也是医学、生物学、微生物学、材料学、环境科学等学科技术碰撞融合的过程。比如中医药的一些前沿性技术和方向,可以反哺到化妆品原料中,进而推动整个产业技术的创新。
目前已有品牌基于上述学科的前沿科技研发出创新产品。可以预见,未来化妆品企业将持续挖掘技术潜力,以实现产品功效、质量和安全系数的全面突破。
“产学研”合作共赢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推进下,各地对于化妆品产业园的布局正不断提速,全国化妆品产业进入集群式高速发展,空间区域聚集效应显著。
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同攻关或引进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先进成熟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进行精准对接,利用人才力量和学术专长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有效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实现互利。
(数据来源《中国化妆品蓝皮书》)
我国化妆品产业技术创新投入逐年加大、专利产出不断增加、数字化改造成果初现,但同时也存在同质化、不规范等问题,在技术创新呈现消费需求为导向、前沿技术作支撑、数字化改造来引领的发展趋势下,企业和政府要把产业的技术创新引向深入发展。
(内容整理自大麦星球联合创始人何婉莹在2023年5月CBE国际化妆品科技大会的演讲)
2024年5月22-24日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CBE SUPPLY美妆供应链博览会
邀您再次相聚 共创未来!
不念过去
END
不畏将来
推荐阅读
↓ 长按扫码关注 ↓